作者解读: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对居民行为危险因素影响的效果评价:合成双重差分研究
发布时间:2024/08/26
主要发现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联合昆山杜克大学,在《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区》(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利用合成双重差分法,首次在全国层面评价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建设对居民行为危险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示范区建设能够显著降低居民的吸烟率、被动吸烟率和饮酒率,以及居民行为风险评分。
背景介绍:
为了应对慢性病流行的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卫生部)于2010年启动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简称“示范区”)建设,旨在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综合控制慢性病社会和个体风险,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减少慢性病负担,总结示范区经验和推广有效管理模式,全面推动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截止2020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分五批共建成488个示范区。然而,目前尚缺乏示范区建设效果的评价,本研究旨在评价示范区建设对居民行为危险因素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2007年、2010年、2013年、2015年和2018年)。主要结果是结合现在吸烟、被动吸烟、上月饮酒、经常锻炼、体质指数和腰围的行为风险评分。采用合成双重差分法,评估示范区建设对居民行为风险评分的短期(1-2 年)、中期(3-4 年)、长期(6-7 年)和总体效果。
发现:本研究共纳入了 26 个示范区(N=72,193)和 100 个非示范区(N=275,397)的居民。与非示范区相比,示范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更高,并且实施前的变化趋势与非示范区不同,因此使用合成双重差分法缩小示范区和非示范区在实施前的差异。与合成对照组相比,居民的当前吸烟率(-1.78% [-4.51%,0.96%])、被动吸烟率(-8.09% [-14.27%,-1.90%])和上月饮酒率(-4.04% [-8.75%,0.67%])均有所下降。行为风险评分短期下降 1.05(95% CI:-1.84,-0.26),中期下降 1.15(95% CI:-2.08,-0.22),长期下降 2.82 (95% CI:-4.79,-0.85),总体下降 1.54(95% CI:-2.51,-0.56)。
总结:示范区建设有效降低居民吸烟率、被动吸烟率、饮酒率,以及行为风险评分得分,且其效果具有持续性(随时间的增加,效果越显现)。本研究为示范区建设增添了新的科学证据,该证据可以为中国和其他面临相同慢性病挑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作者简介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董文兰、张笑和中国疾控中心刘世炜为该文的并列第一作者,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吴静研究员和昆山杜克大学阎丽静为并列通讯作者。
吴静,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WHO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控合作中心主任。主持并参与 WHO、国家科技部等多项国内外重大研究课题,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二百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六十部;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营养学会、华夏医学科技奖等。
阎丽静,昆山杜克大学教授,全球健康研究中心慢性病科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了二百多篇经过同行评审的科学文章,谷歌学者h指数59,i10指数112。中华预防医学会全球卫生分会创始会员,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全球卫生经济分会,常务理事。
慢病中心 董文兰 供稿
附件:
原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