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在我中心立项并顺利推进,项目子课题“重大慢性病早死负担研究”已有初步研究结果。我中心于2020年8月12-14日在上海召开了“早死疾病负担研究中期进展及结果讨论会”。会议邀请多位长期从事疾病负担及死因监测工作的专家参与,听取了课题组就主要慢病早死疾病负担初步结果的汇报,并对我国疾病负担死亡原因分类体系和垃圾编码分配方法进行了重点讨论。
我国目前死亡原因分类主要使用的是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分类方法。然而,GBD分类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相关传染病分类过细,有些疾病在中国很少出现;慢性疾病分类种类过多、过细;伤害的分类比较偏向于西方国家等。会上,专家们运用专业扎实的业务知识、长期以来的工作经验结合我国目前死因现状,对疾病负担分类体系的293种疾病都进行了逐项讨论,并以全球疾病负担三大类疾病分类规则为基础,梳理了中国人群死亡原因分类方法。
死因监测数据中垃圾编码的再分配,能够有效地提高死因分类的准确性和死因数据的利用率。相较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的垃圾编码分配规则,专家们一致认为基于国际ICD-10的编码体系和中国历年实际监测数据来确定中国的垃圾编码分配方法更符合中国数据特点,更准确地反应我国的死因情况。
本次会议在与会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适用于我国人群的死亡原因分类方法,确定了垃圾编码分类规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早死疾病负担研究工作的进展。
生命登记与死因监测室 林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