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3日,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在JAMA心脏病学子刊在线发表了1990-2016年我国大陆各省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心脑血管疾病负担研究结果。
该研究基于我国现有的全国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数据库和已发表的文献数据,采用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1990-2016年中国包括缺血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等10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患病以及疾病负担(伤残调整寿命年)的地理分布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过去二十多年间,我国在控制心脑血管疾病负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地区差异不断扩大是我国未来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面临的重要难题。
具体表现在:
一、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大幅下降
1990-2016年间,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幅度达28.7%,从432/10万人下降至308/10万人。年龄标化的死亡率下降主要是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而冠心病死亡是增加的。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医保覆盖增加、医疗技术进步、政府倡导的针对卒中预防的公共卫生环境改变。冠心病(137.7/10万)、缺血性中风(56.9/10万)和出血性中风(76.0/10万)为前三位的心血管病死亡原因。
二、心脑血管病患病和死亡人数大幅增加
2016年,中国有9400万心脑血管病患者,较1990年翻了一倍。其中,缺血性卒中年龄标化的患病率为1534/10万,冠心病为1507/10万,外周动脉疾病为1441/10万,房颤为500/10万。
1990年至2016年,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从251万增至397万。其中,外周动脉疾病增幅最大(268.7%),其次是房颤/房扑(184.9%)、冠心病(184.1%)、缺血性中风(83.8%)、主动脉瘤(72.4%)和心内膜炎(45.8%)。风湿性心脏病减少47.9%。
心脑血管疾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14.7%。其中,冠心病增加19.1%、缺血性卒中增加36.6%、心肌病和心肌炎增加23.1%、心内膜炎增加26.7%。
对于心血管病患病人数大幅增加,作者认为,除了人口增加和老龄化,医疗技术进步、寿命延长和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也指出,根据美国AHA标准,中国仅0.2%居民为理想心血管健康状态,这一数据令人吃惊,并呼吁制定公共卫生策略,预防心血管病。
三、心脑血管疾病负担显著下降,男女差异明显
1990至2016年间,全国心脑血管疾病负担(以年龄标准化伤残调整寿命年衡量)显著下降,其中女性的降幅达43.7%,高于男性24.7%。
四、心脑血管疾病负担空间差异不断扩大
时空分析结果显示,各类主要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患病率和疾病负担的空间分布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疾病负担与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相关,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疾病负担的水平相对较低;且近26年来,省际疾病负担差异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慢病中心综合防控与评价室
二〇一九年三月十五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