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胰岛素类似物,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 降低重度低血糖风险50%,夜间低血糖风险55%
小编的话:我们已经聊过胰岛素的发展史,也特邀专家为大家解释了中国人血糖高的特点,以及什么是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这期想跟大家聊聊低血糖的话题。害怕低血糖是“糖友”们不敢使用胰岛素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会发生低血糖,如何预防低血糖的发生,让我们听听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的江霞教授怎么说。
专家简介:江霞,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天津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委。从事内科内分泌临床工作20多年,在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甲状旁腺疾病、垂体病、肾上腺病、骨质疏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尤其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糖尿病患者害怕低血糖实在情有可原。江霞教授解释说,低血糖可能让患者出现发抖、紧张、出汗、饥饿感,急躁易怒,焦虑、头痛等一系列不适状况;轻到中度的低血糖发作会影响患者正常的家务劳动、社会活动、睡眠、情绪等;而重度低血糖则会明显增加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和死亡风险,一次严重低血糖或因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一生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带来的益处!
发生低血糖不仅对患者的身体有损害,还往往影响他们对治疗的信心。一项有133例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参与的研究发现,84%的患者担心会发生重度低血糖事件。此外,低血糖的治疗成本也不容忽视,用于低血糖的治疗成本占到了总治疗成本的64%!由此可见,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有些患者错误地认为胰岛素是诱发低血糖的罪魁祸首,因此害怕、排斥胰岛素。江霞教授说,其实生活中引起低血糖的因素很多,活动量增加,进食量减少,饮酒、特别是空腹饮酒,甚至情绪由紧张转轻松都可能引起低血糖。是不是药物应用不当引起的低血糖,则必须由医生来判断。
因此,患者在发生低血糖以后,应该在症状缓解后及时就医,请医生帮助判断原因,千万不要因噎废食,自作主张地停用胰岛素或者擅自减少用药剂量。
低血糖重在预防,那么对于正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来说,要如何有效预防低血糖呢?江霞教授给出了详细建议:
1.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好饮食、运动和监测。保持均衡的饮食和运动,不宜波动太大。
2.定期看医生,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导致低血糖。
3. 外出或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含糖的食品。
4. 限制饮酒,尤其不能空腹饮酒。
5.使用第三代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可显著降低低血糖风险。
第二代胰岛素——人胰岛素制剂的一大不足就是低血糖的风险较高。而随着第三代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的应用,这一风险已经极大地降低。胰岛素类似物更接近人体生理胰岛素的分泌,从而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并且整体降糖效果更好,注射后可立即用餐,无需等待30 分钟,使用也更方便。
临床实验表明,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较之人胰岛素,能降低重度低血糖风险50%,降低夜间低血糖风险55%。因注射人胰岛素而反复发生低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原有的治疗方案,选用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可以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