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征,是指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
与我们经常提到的“症状”不同,“症状”是病人自己向医生陈述(或是由别人代述)的痛苦表现,而“体征”则是由医生给病人检查时发现的具有诊断意义的征候。呼吸、体温、脉搏、血压,在医学上统称为四大生命体征,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支柱,缺一不可,不论哪项异常也会导致严重或致命的疾病,同时某些疾病也可导致这四大体征的变化或恶化。因此,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够判断这些指标的正常和异常,已成为每个人自我健康管理的必备知识和技术。
血压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叫做血压。当心脏收缩时,大量的血液射入动脉,此时血液对动脉的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俗称高压)。心脏舒张时,受到高压力而膨胀的大动脉弹性回缩,使血液仍能持续向前流动,但压力下降,此时的血压称为舒张压(俗称低压)。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mmHg且<140mmHg,舒张压≥60mmHg且<90mmHg。持续的血压升高会造成心、脑、肾、全身血管损害,严重时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等危及生命的临床并发症。血压越高、病程越长,生活方式越不健康,伴随的危险因素越多,对靶器官损害的程度就越严重,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就越大。
血压测量是了解血压水平、诊断高血压、指导治疗、评估降压疗效以及观察病情变化的主要手段。目前,在临床和人群防治工作中,主要采用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和家庭血压三种方法,其中诊室血压和家庭血压测量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诊室血压目前采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测量,家庭血压测量推荐使用经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不推荐腕式电子血压计。血压测量的具体步骤为:
要求受试者坐位安静休息5分钟后开始测量;
选择定期校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过验证的电子血压计,使用气囊长22cm~26cm、宽12cm的标准规格袖带;
测量坐位时的上臂血压,上臂置于心脏水平;
以Korotkoff音(柯氏音听诊法)第Ⅰ音和第Ⅴ音(消失音)确定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
至少间隔1~2分钟测量两次,若两次测量结果差别比较大(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
首诊时要测量两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较高读数一侧的上臂血压。
血压的变化具有昼夜节律性。白天,人体较活跃,身体需要更多的氧和营养,相应地需要大量的血液来输送,血压就高些。夜里睡眠时只需最小限度的氧和营养,血压就低些。大多数人一日24小时的血压节律是随早晨觉醒起床而上升,日间持续处于较高状态;晚上血压逐渐下降,在睡眠过程中降到最低,夜间2~3点为最低谷。另外,人体的血压也会随季节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冬天的血压水平要比夏天高些。同时,血压也会因运动、排泄等活动和兴奋、紧张、愤怒等情绪变化而升高。
成人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若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则考虑为高血压。如果只出现血压升高,但其他脏器无症状,则属原发性高血压病;若同时伴有肾炎史或贫血史,提示肾实质性高血压;若伴有肌无力、发作性软瘫等低血压表现,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若伴有阵发性头痛、心悸、多汗等则提示嗜铬细胞瘤。若收缩压≤90mmHg,舒张压≤60mmHg,则考虑为低血压,通常由休克、心肌梗塞、心功能不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严重脱水、心力衰竭、低钠血症等原因引起。
体温
人体正常体温是比较衡定的,但因种种因素会使它有变化,这种变化有一定规律。成人的正常腋下体温为36℃~37℃,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生理情况下,早晨略低,下午或运动和进食后稍高。
体温测量方法主要有口测法、腋测法、肛测法三种。腋下测量由于方法简便、安全易行,常被采用。具体步骤为:
测量前5~10分钟避免活动、进餐等;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解开衣服,擦干腋下汗液;
测量前需将水银柱甩至35.0℃以下,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夹紧,10分钟后取出,记录读数;
读数时需注意不能用手捏、拿水银端。
体温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等度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体温升高多见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支气管肺炎、脑炎、疟疾、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暑、流感以及外伤感染等。体温低于正常则多考虑休克、大出血、慢性消耗性疾病、年老体弱、甲状腺机能低下、重度营养不良、在低温环境中暴露过久等原因。
呼吸
呼吸是呼吸道和肺的活动。人体通过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是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也是人体内外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必要过程。安静状态下,成人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儿童为30~40次/分,儿童的呼吸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逐渐到成人的水平。
呼吸的计数可通过观察病人胸腹部的起伏次数,一吸一呼为一次呼吸;或用棉絮放在鼻孔处观察吹动的次数,数1分钟的棉絮摆动次数是多少次即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呼吸频率增快(>20次/分)多考虑高热、肺炎、哮喘、心力衰竭、贫血等原因,但正常人在情绪激动、运动、进食、气温增高时也可发生。呼吸减慢(<12次/分)多考虑颅内压增高,颅内肿瘤,麻醉剂、镇静剂使用过量,胸膜炎等。深而大的呼吸多考虑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中毒、尿毒症时的酸中毒等;呼吸浅则多考虑药物使用过量、肺气肿、电解质紊乱等原因。
心率
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为60~100次/分。心率可因年龄、性别及其它生理情况而不同。安静心率是较易测量的一项机能指标,其测量方法通常在安静状态下,测量桡动脉或颈动脉1分钟的跳动次数,也即脉搏,正常脉搏次数与心跳次数相一致。
测量脉搏通常用两侧桡动脉。测量时,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并排平放于手腕桡动脉搏动处,压力大小以能摸到脉搏跳动为准,计一分钟搏动次数。测量时一定要在安静的情况下,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增快。
成人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称为心率过速。心率过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心率过速是很常见的,许多因素都可影响心率,如体位改变、体力活动、食物消化、情绪焦虑、妊娠、兴奋、恐惧、激动、饮酒、吸烟、饮茶等,都可使心率增快。病理性心率过速可分为窦性心率过速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两种。窦性心动过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开始和终止时,其心率逐渐增快和减慢,发作时速率常在每分钟101~160次之间。酒、茶、咖啡和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和阿托品等都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在疾病状态中则多考虑发热、低血压、缺氧、心功能不全、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心肌炎等原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的快速而整齐的心律,其特点是突然发作突然停止。发作时心率每分钟150~250次,持续数秒、数分钟或数小时,数日,心悸可能是唯一的症状,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或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及甲亢病人。
成人每分钟心率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有几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可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两种。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一般心率及脉搏在50~60次/分,运动员也可能会出现40次的心率,不用治疗,常见于正常人睡眠中、体力活动较多的人。正常人心率或脉搏小于50次则多考虑为病理性,需要治疗,严重者要安装心脏起搏器来加快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