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肥胖,拒做胖小孩

字体大小:[] []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4-09-02

      肥胖是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被列为全球第五大死亡风险,更是危害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的主要杀手。据估计,2010年有4200多万5岁以下儿童超重,其中3500万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18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达1.2亿。

肥胖不仅影响身体形态和功能,更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如智力降低,动手操作能力和运动协调性差,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心等。时至今日,仍有不少父母认为,“小时候胖点没关系,长大后体重自然会变得正常。”事实却是,胖小孩中有41~80%会发展为成人肥胖,并导致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的过早发生。有人说肥胖是产生儿童2型糖尿病的土壤,因为肥胖者的组织细胞更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使得肥胖儿童的血糖升高而引起糖尿病,我国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患病率是美国同龄人的四倍。

肥胖的发生受遗传、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高能量密度膳食、不健康饮食行为、身体活动水平不足和静态生活方式是影响肥胖发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因素。儿童肥胖危及终生,预防应从早期开始。作为父母,应该转变观念、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三餐要规律,早餐一定吃。

改善饮食结构防止营养过剩,三餐比例要适宜,按照能量比3:4:3摄入;食物要多样化,合理搭配平衡膳食。

减少吃快餐和在外就餐的次数。

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限制高糖食物。

给孩子提供白开水和低糖分饮料,尽量不喝碳酸饮料、高热量的果汁和软饮料。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校每天保证60分钟以上的体育活动,并鼓励课余时间参加中等或更大强度的运动。

减少静坐时间,每天看电视、使用电脑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

   

定期给孩子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是了解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趋势的有效手段。体重指数与人体体脂含量呈正相关,是目前世界上普遍应用的估计体脂含量的指标。计算方法为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即BMI=体重(kg/身高2m2)。

根据我国儿童自身的遗传特征和生活环境特点,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了我国儿童肥胖筛查标准,即“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见表1。该标准用于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筛查,但肥胖的临床诊断、治疗或处理仍应由临床医生决定。

希望我们的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快乐、健康的童年!

 

1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

年龄(岁)

男超重

男肥胖

女超重

女肥胖

7

17.4

19.2

17.2

18.9

8

18.1

20.3

18.1

19.9

9

18.9

21.4

19.0

21.0

10

19.6

22.5

20.0

22.1

11

20.3

23.6

21.1

23.3

12

21.0

24.7

21.9

24.5

13

21.9

25.7

22.6

25.6

14

22.6

26.4

23.0

26.3

15

23.1

26.9

23.4

26.9

16

23.5

27.4

23.7

27.4

17

23.8

27.8

23.8

27.7

18

24.0

28.0

24.0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