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刘忠厚,中国骨质疏松学创始人、《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社主编、美国骨矿研究学会形象大使、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中国区域成员、“中国骨骼健康公益项目”学术带头人。
58岁人的骨头和28岁人的骨头理应不同,但生活有时就是喜欢开玩笑。一位淘宝店老板,28岁的小伙子,白皙瘦弱,进行了骨密度测试,一测发现,骨密度T值达到-1.7,与58岁老太太的骨密度值一样。别惊讶,测试一下,你的骨头可能也衰老了!
那到底是什么,让骨头提前变老呢?
第一:太宅了
从幼年开始,到30岁左右,骨骼处于储备阶段。30岁左右,达到峰值,此后就是骨代谢平衡期、到老了进入骨量减少期。
如果在孩童时期,偏食挑食,运动不足,光照不足,骨头很难强健起来。到20岁左右工作以后,又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雪上加霜。特别是现在流行的宅文化、白富美,出门就打小洋伞、去个超市也开车、一天坐着来办公、周末宅着不出门……都让骨头受了累、糟了罪。
而且,很多人也没有喝奶的习惯。牛奶是人体重要的钙质来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人每日钙质适宜摄入量为800~1000毫克,每天2杯高钙奶的钙含量约900毫克,帮助满足每天钙质所需。
骨头就像圈在笼子里,吃不饱、动不了,也就更容易老。
第二:有“三高”
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士,骨密度T值竟然已是-2.7,骨量流失30%以上。“我知道我是有骨质疏松的,因为我有糖尿病。”
刘忠厚教授提出,研究发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都会导致骨质疏松过早出现。这是因为,三高患者会导致全身的器官和组织的病变,如肾脏、血管病变,血管的病变会导致血管的管腔变细狭窄甚至堵塞,导致骨的血液供给减少,骨代谢减低,骨形成减少,同时也会影响体内激素的改变,如维生素D的活性,导致其减少,从而导致钙在体内的吸收与转化减少,在骨骼上的沉积少,导致骨质疏松。
第三:缺钙少奶
孕、产妇生一次孩子,骨量流失约5-8%,生的孩子越多,骨龄也越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蒙古人,从国外打电话向刘忠厚教授请教,自己的母亲才48岁,这一两年就骨折了五次,这是怎么回事?刘教授进一步了解发现,这位母亲年轻时生活条件不怎么好,又接连生了五个孩子,这就是问题所在。
有的女性在哺乳后出现牙齿松动、腰背酸痛、足跟痛等“月子病”,哺乳期缺钙也是原因之一。在哺乳期间,母亲每天都会把定量的钙通过乳汁喂养给宝宝,满足其营养需要。如果此时母亲钙摄入量不足,就会动用自己骨骼中贮存的钙,维持母乳中钙的浓度,进而导致哺乳妈妈缺钙,增加患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刘忠厚教授提醒,妊娠、哺乳期的妈妈最好能每天饮用牛奶300-400毫升,多食蛋、鱼、肉、豆类、菜花、紫菜等食物,加强促进钙的吸收。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制剂。此外,在补钙期间要多晒太阳,户外适当运动,做产后保健操,促进全身骨骼骨密度恢复,增加骨硬度。
第四:雌激素下降
女性一旦进入更年期,就踏上骨质疏松的路,骨头就真变老了。刘忠厚解释,正常情况下,骨质疏松有两种,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一般在女性50岁左右绝经后出现,老年性骨质疏松则是女性65岁以后,男性72岁以后出现。这是因为,雌激素对女性骨骼起到很重要的保护作用。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明显下降,骨量丢失速度明显加快,每年丢失2.1-2.5%。尽管如此,但骨量流失较少的时候,自己很难发现。绝经后应该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如果骨密度偏低或者逐年骨密度明显减少,要适当补充钙剂。
在50岁左右,为预防骨龄衰老,要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每日摄取钙1200mg。含钙的最佳食物来源就是牛奶。其次,海带、深绿色蔬菜、豆类、虾皮、芝麻、杏仁等含钙量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