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1日,慢病中心邀请清华大学医学院健康中国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周生来教授进行了题为“慢病时代的疾病与健康服务创新”的讲座。周生来教授是我国首位美国加州大学Health-MBA,曾在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卫生部、天坛医院就职,并在安贞医院做副院长多年,是“全民健康管理”与“现代职业化医院管理”理念与模式的首创者与践行者。慢病中心吴静副主任、李志新书记,以及来自慢病中心和其他机构的人员共约50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不能坐等病人发病后进行治疗和二级预防,而是主动找出具有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认真进行一级预防,使他们不发病。”——周生来教授以其1999年赴美学习期间参加的第72届美国心脏学会年会得出的结论作为开端,向我们讲述了其对“什么是好医生、好医院”这一问题的思索和认识上的转变,他认为医生与医院最大的价值不是在救死扶伤,而是让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不得大病。2001年归国后,周教授致力于“健康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并倡导“全民健康管理”的理念。报告中,他详细介绍了健康管理这一概念的由来,该理念是我国传统中医“上工治未病”、新中国成立后的“预防为主”及与美国为主的西方医学中“循证医学”等理念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周教授从道(理念)、法(制度)、术(路径、指南)三个层面介绍了健康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并谈到健康管理的主观要求、客观需要和实际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全民健康管理制度建设的三大策略就是要引导院前健康主观要求、设立院后疾病客观需要标准、抑制院中大病实际需求。
周教授谈到,他在实践中体会到健康管理一定要从疾病管理入手,把老百姓由疾病拉入健康;医院在治病的同时也要参与防病,倡导防治一体化,这在临床有很多实际的操作方法可以实现。周教授在安贞医院担任副院长期间,创立了防病相关科室,如全科医疗科、社区医疗管理中心、疾病管理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构建起疾病与健康管理的学科群。周教授以安贞医院高血压团队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为例,讲述如何在三甲医院实现对疾病和健康的有效管理,同时又能创造高产值。他强调“患者的就医习惯是培养出来的”,现在医院不能再采取“守株待兔”、“狗熊掰棒子”式的就医模式,坐等病人来看病,看完就不管了,而要实行预约诊疗,看完这次约下次,实行签约疾病管理服务,病人选定一个医生,一管就是一年,医生要督导患者服药,把病人真正管理起来。
周教授还谈到要实行个性化健康管理,强调6大处方(药物、饮食、运动、心理、睡眠、中医)一体化,介绍了国外为各类患者开具运动处方上的先进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引用和实践情况。周教授表示,“防病不仅是公卫事业,更是私人健康产业”,要事业和产业两手抓。
周教授的讲述生动幽默,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践,所讲实例皆为其亲身实践经历,许多参会者表示触动很大,对健康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也引发我们去思考疾控机构如何在健康管理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慢病中心科教室 杨静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