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学术交流与分享,慢病中心2018年起开展"慢病学术讲座季"系列活动。2018年7月20日举办了第一次活动,主题为:将学术研究与政策需求有机结合的认识与体会,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研究员、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汤胜蓝教授进行报告和交流。会议由慢病中心吴静副主任主持,来自慢病中心和中国疾控中心其他所的人员共计约7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会上,两位专家围绕主题分别进行了发言。汤胜蓝教授首先谈到基础性研究、应用型研究和实施性研究的作用,强调了开展实施性研究的必要性。他认为基础性研究有了一定积累后可开始做应用型研究,包括R&D(研发疫苗、药品等)和公共卫生研究,但是仅有应用型研究是不能改变世界的,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实施性研究,将研究推广到应用层面,这不单要考虑科学性,还有文化、宗教、体制等多方面的问题。在谈到研究目的时,汤教授表示,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不单单要产生新的知识,追求卓越的科学,还应该要考虑和政策相关,才能最终达到增进人民健康的目的。汤教授接着从研究的三个阶段谈如何与政策需求相结合。第一阶段:课题申请阶段,此阶段就要考虑我做的研究在政策需要上是不是很重要,是不是弥补了政策方面的短板,为了满足政策需求,在选题时就需要和政策制定者交流。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整个过程中要和政策制定者、利益相关者交流。很多项目会成立战略指导委员会,定期交流最新政策变化,研究者可以得到最新信息,同时也让各利益相关者了解过程,这样结果出来后,他们也更易buy-in。第三阶段:课题结束后,要对结果进行有效传播。汤教授认为,决策过程常不是循证的(evidence-based),而是参考科研证据的决策过程(evidence-informed policy making)。因为政治家不会仅根据科研证据来出政策,政策决策者通常是参考科研结果,然后考虑其他多方面的问题来制定政策。
汤教授接着谈到如何更有效地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他认为,仅通过传统方式,如发表文章、开研讨会、新闻发布等,是不够的,要与多个利益相关者一起工作来讨论结果和如何转化。在研究结果向政策转化中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是文章和信息很多,但是政策制定者要的没有,低水平重复很多;二是每个政策制定者对研究的问题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不一定做过相关专业的科研,思路想法不一样。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汤教授给出了建议:1.研究证据的生产者和使用者,要提高利用科研结果的能力。2.研究人员要和政策制定者合作,产出所需要的证据。3.积极分享研究结果。4.要把政策制定所需要的重点提炼出来。5.除了发表文章,还可以写政策简报、新闻发布信息等。6. 写政策建议时,需要考虑各种可能的状况、阻力、困难及应对措施,避免笼统地写一些建议。7. 进行政策对话,发布之前组织咨询会,对结果以及政策建议进行讨论。汤教授讲到,将研究转化为政策和实践,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需要的时间也会很长,今天做的研究,可能一两年还没考虑进政策里,这很正常,因为时机尚不成熟。之后,汤教授举实例讲述了一个政策出台的过程。
葛延风研究员从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共同点和差异谈起,他指出,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有许多共同点,都要有好的数据、案例、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的逻辑论证过程和清晰的表达;而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1.目标侧重点不同:目标一般是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学术研究可以只回答第一个问题,也可以进一步到为什么,可以不关注第三个,但是政策研究必须要三个都关注,要提出解决方法。2.价值取向差异:学术研究可以有取向,也可以没有任何价值判断;政策研究一定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例如有群体的地方就有利益体的差异,更关注哪个群体。3.读者对象的差异:学术研究的读者主要是同行,政策研究的读者为相关政府部门官员或决策者,有的研究报告只有十分有限的读者对象。4.表达方式的差异:学术研究使用学术语言、专业词汇,对各种概念和外延有严格界定;政策研究:由于面对的对象不一样,政策研究报告尽可能通俗易懂,简洁明快。5.视野要求的差异:学术研究:对某一特定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政策研究:也要进行深入研究,但是知识面要宽,要兼顾更宏观的层面。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东西,也要了解相关其他领域的情况;6.影响和结果的差异:学术研究的重点是完善知识和认知,容许失败;政策研究:涉及到重大利益关系调整、决策,需要更强的风险意识。一旦政策被决策者采纳,影响非常大,通常需要多方案比较,一定要考虑现阶段能力是否可行;要考虑伦理问题;要做试点,试点是为了试错,看方案是不是有漏洞,是不是可行,根据试点情况进行调整。葛延风研究员也强调,好的政策研究必须以好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如果没有系统的调查和严谨的论证,最后的政策建议一定是有问题的,政策研究者要么本身有研究基础,要么充分与学术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否则可能提出没有价值、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葛延风研究员接着谈到如何将学术研究转化为政策,他指出:一是要对问题有敏感性,学术研究中发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进一步作深入调查;二是要思考这种异常与现有政策、体制、文化之间有什么关联,什么导致的这个情况,如何解决;三是要订多个方案,进行政策模拟,要注重利益关系,分析谁可能会受益,谁可能会受损,如果一定有人受损,要多数人受益,少数人受损,要建立补偿机制;注重成本效益,不仅看经济效益,也要看社会效益、政治影响和民心;要考虑决策者关心的优先顺序;注重对能力进行分析,包括经济、动员、执行能力等,考虑相关领域配套改革能否实施;同时要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葛研究员指出,好的政策研究一定要在关键点上有明确的措施,政策报告要简单明快,表达清晰,同时一定要选择好时机,把握好时机。
发言后,与会人员就关心的问题向两位专家进行了请教。大家表示这次交流机会非常难得,两位专家无私地分享了他们的宝贵经验,让我们感到获益匪浅,既增进了对政策研究的理解,也对未来开展相关研究带来很大启发。
葛延风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兼任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及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公共部门改革等方面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
汤胜蓝教授,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玛丽-詹莫斯-希蒙斯终身讲座教授,并被聘任为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所副所长,昆山杜克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WHO亚太地区卫生政策与体制观察所昆山研究基地主任。汤教授在2006-2009年期间为新一轮中国医改的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包括执笔WHO对中国医改的建议书。
慢病中心科教室 杨静
二〇一八年九月四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