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死因监测质量管理研讨会在京召开

字体大小:[] []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5-05-01

为进一步加强死因监测管理,提高死因诊断和根本死因的判定水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于201548日在北京潇湘大厦召开了“死因监测质量管理研讨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副主任、慢病社区处吴静主任、慢病中心王临虹主任、周脉耕副主任、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蔡玥以及慢病中心生命登记与死因监测室相关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邀请的专家有北京大学陈育德教授,中国疾控中心王若涛教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顾东风教授,国家脑血管病中心江滨教授,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教授,国际疾病分类中心刘爱民教授,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刘静教授,北京疾控中心信息中心韦再华主任等人,会议由周脉耕副主任主持。

首先,慢病中心生命登记与死因监测室王黎君主任向各位专家介绍了死因监测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专家各抒己见,对如何加强质量控制,改进工作质量献计献策。

陈育德教授认为目前基层人员流动大,培训很难及时,且由于各地不同的丧葬风俗,造成死亡的漏报很难避免,可结合漏报调查对其数据进行调整,短期内很难解决相关问题,需要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王若涛教授提出死因监测需遵循三个坚持,“坚持网络报告、坚持数据整合、坚持人员培训”,并提出要以点带面,树立个别工作较为规范的模范监测点,其它地区学习其先进经验,最终带动全国的工作;针对编码质量及根本死因的判定问题,可遵循先粗后细的原则,不要急于将死因细分,而是先将大类判断准确,王若涛教授提出建议,可采取定期抽样的方法,以样本推总体,校正死亡率及死因分布。

来自国家专病中心的顾东风教授、江滨教授、陈万青教授和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的刘静教授对专病的诊断和根本死因的判定进行了讨论,认为现有垃圾编码的定义需再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对报告的垃圾编码个案需要进一步的核实和调查,并表示可以对全国死因监测的专病培训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国际疾病分类中心的刘爱民教授和北京疾控中心的韦再华主任分别从如何规范医院医生的疾病诊断填写,加强医院病案室的作用,以及如何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根据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梁晓峰副主任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强调加强死因督导的实效性,要求慢病社区处下发文件强调死因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并于近期开展针对不同类别疾病死因诊断准确性评估的专题讨论会。

这次专家研讨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死因监测工作的近期任务,为有效改进死因监测数据的质量奠定了基础。

 

(拟稿:刘韫宁 摄影:由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