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负担的测量对于确定人群主要健康问题,制定相关公共卫生政策和干预策略有重要意义。2015年底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中心成立了中国疾病负担研究合作中心,致力于中国疾病负担研究和测量技术的推广工作。
为进一步促进中国疾病负担研究合作中心发展,汲取各领域专业知识,丰富和完善疾病负担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2016年8月2日由中国疾病负担研究合作中心主办的“中国疾病负担研究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常继乐监察专员、中国疾控中心梁晓峰副主任、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王才有副主任、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下称“IHME”),以及来自国内科研机构、知名院校的专家和学者、各省疾控中心分管慢病工作的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大会。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常继乐监察专员和中国疾控中心梁晓峰主任为中国疾病负担研究专家委员发放聘书。
会议上,常继乐监察专员指出疾病负担是研究疾病、伤残和过早死亡对社会及健康的压力,这为我国卫生干预措施的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重要依据。但疾病负担研究不是单打独斗的研究,它需要方方面面的信息汇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中国疾病负担研究合作中心聘请国内临床各专病领域、公共卫生、经济、数理统计等专业方面学科领军人物作为专家委员会成员参与中国疾病负担研究,希望能够提高科学研究和公共卫生政策的成果转化,为助力健康中国2030,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王才有副主任提到,疾病负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需要各方面信息技术的互联互通。目前是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技术的成熟理应成助力疾病负担研究,希望未来中国疾病负担研究合作中心能建立的信息资源共享制度体系和共享平台,实现资源整合。
中国疾控中心梁晓峰副主任对1990-2013年中国主要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的归因疾病负担趋势变化进行了总结,指出在过去20多年间我国期望寿命显著提高,地区间差异在缩小,但性别间差异仍较大;代谢和行为危险因素归因负担比例较高,应作为未来干预的重点;各省在疾病谱由传染病为主向慢性病为主转变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应采取针对性政策。
IHME的Mohsen Naghavi教授简要介绍了疾病负担的概念、历史和进展,并重点介绍了GBD2015研究的新进展。GBD2015提出了 “社会人口指数”这一概念,该指标整合了GDP、成人文盲率和人群出生率三个指标的信息,用以评估比较全球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实际疾病负担水平和相应社会人口指数的期望疾病负担水平。Mohsen教授以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例,比较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社会人口指标,发现中国5岁以下实际死亡率低于社会经济水平相似国家的40%左右。此外,他还对GBD2016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周脉耕副主任在中国疾病负担研究-回顾、发展和展望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疾病负担研究合作中心未来将邀请国内更多领域的专家,一同开展不同领域疾病负担的深入研究;定期更新分省疾病负担研究结果的同时,在各省开展相关技术的培训,完成分区域或分地市的疾病负担研究;继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不同国家间的比较研究,最终达到推动政策转化。
大会还要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丁小强教授报告利用GBD2013的研究结果对中国的慢性肾病负担进行的深入分析,发现1990-2013年间我国慢性肾病的疾病负担增长迅速,且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已成为我国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肾病的危险因素依次是高血压、高血糖、高盐饮食、肥胖和铅暴露。国家癌症中心全国肿瘤登记中心陈万青主任介绍了中国肿瘤登记的发展和肿瘤登记数据,对《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杂志上发表的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结果进行了解读。此外,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刘世炜副研究员和殷鹏博士分别作了高盐饮食归因疾病负担研究和空气污染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研究的报告。